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为何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之后,反而会感到不安

发布时间:2024-03-20   浏览:

看到有人提问:为什么别人对我好,我会不自在?


其实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翻译成很多表达方式,比如:


为什么我得到一样东西之后会焦虑?

为什么我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之后会不安?


今天这篇文章试着解答这个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这两天,跟6岁的小侄女呆在一起,发生了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因为玩具的事情,她和表妹争执起来,都拉着那个玩具不松手,小侄女坚持对小表妹说:“你家里也有一个,我妈妈买了三个,有一个是送给你的。”小表妹也坚持说:“我家里没有”。


听到这里小侄女很伤心地哭了起来,表妹也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赶紧过去哄她,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妈妈本来买了三个,说要送给表妹一个。如果表妹家没有,妈妈一定会让我把我的送给她的!”


我不禁心疼起她来。因为我太了解她妈妈了,如果小表妹问自己能不能把这个玩具带回家,小侄女的妈妈一定会让她把玩具让给表妹的。


在她妈妈的心里,助人为乐、照顾别人的需求,以至于委屈自己,都是一种美德,她希望把这些美德教育给她的孩子。


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如果这种“需要照顾别人的需求,不要总是要这要那”的观念告诉给孩子,时间一久,孩子容易形成“我不值得别人太多关注,不值得对我好”等的心理。


因此在一旦感受到别人的更多关注或好意时,会感觉很有压力,甚至觉得“不自在”、无所适从等。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对我好,我会不自在?”记得当时刚看到这个问题,就被吸引住了。就像有人和我说过:“别人给自己一个红包,我恨不得要给两个回去才会安心。”


其实这样的问题可以翻译成很多表达方式,比如:为什么我得到一样东西之后会焦虑?或者为什么我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之后会不安?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来访者对于开口表达自己的需要,感到非常焦虑,总觉得自己的需要给别人带来了负担。


也有一些来访者,一旦感觉到咨询师或生活中其他人对自己很好,就会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有罪恶感,仿佛自己不值得拥有那些好东西一般。


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就是我们的集体文化带来的影响:我们的文化过去推崇的“奉献精神”,宣扬某某为了他人利益不顾自己利益等等做法。好像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别人的需要,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久而久之,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满足自己,渐渐变成了一种“自私”的事情。


另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就不自在,可能有这样的原因:潜意识里很担心,接受了别人的好之后,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回报,而如果不回报,关系就会受到影响。


这样的想法所隐含的观点是:别人之所以接受我,是因为我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如果我不能提供的话,就会被抛弃。


类似的观念还有:别人对我好,相应的,对我要求也会是更多的,而那些要求是我所达不到的。


比如,父母在给予孩子很多之后,总希望孩子变成他们心目中的样子。而孩子可能会对这些要求感到无比的恐惧,自然地,也连带着对父母或别人的付出也感到恐惧。


还有的人会觉得,如果我对别人有需求,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别人觉得麻烦,就会抛弃我。


甚至,如果我对别人有需要,就会招来别人的羞辱和责骂,自己好像变成了乞讨者或者是等待恩赐的奴婢一样,所以我不能让别人感觉到我是有需求的。


不管是哪一种想法,或者都反映了这样的一种深层思想:我不值得拥有这些好,我们满足自己是不应该的,我们的需求是不可以被尊重的,否则就会破坏关系。


我的小侄女,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直接而又真实的表达了她的这种痛苦和她对妈妈的矛盾的认同:那本来是我的玩具,可是因为表妹有需要,我就不能拥有它,可是我不想失去它。


她的表达打动了我,我告诉她:“这是你的玩具,如果你不想给表妹,你可以告诉妈妈,你不想给她,这是你自己的东西,你想要留着。你可以借给她玩一会儿,她玩了之后还是要还给你的。”


她楞了一会儿,把玩具递给了她的表妹。没过多久,她俩就开开心心一起玩了。


表妹离开的时候不停跟前来接自己的妈妈说,妈妈你也要帮我买个一样的玩具啊。


后记:


对于人际中的“你来我往”,是大家建立联系的互动形式,是一种平常的社会交往,不必太过在意。


但如果你也像文中描述的一样,被这份不自在的感觉所烦扰,不妨试一下心理咨询,在与咨询师的互动中,觉察自己的模式,得到更真实的反馈,逐渐在人际关系中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公众号:山丘心理咨询,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别让儿童、青少年抑郁,成为被忽视的灰色地带
下一篇:“不抱怨”的力量非常大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