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别让你的亲密关系,“卡”在这些问题上

发布时间:2023-11-13   浏览: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期待能遇上一个相爱的人,建立一段亲密的关系,想要与某个人在一起,紧密的联系,享受着他的温暖。

期待与这个人在一起,心里会是踏实的,可以真切的体会“爱”到底是怎么样一种感受,就像回到妈妈怀里的襁褓一般。

可是,我们这种期待也常常会落空,当与那个自己“理想”的人在一起时,总免不了某些时刻有可能会感觉到伤心,感觉到愤怒,感觉到无奈,感觉到永远隔在半空的距离。

这让我们很不舒服,于是有些人会问天问地的想搞清楚:

“我与他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事情会是这个样子,难道这世界上找到一个可以亲密在一起的人,就那么难吗?”

是的,很困难,尤其是当这种亲密关系好像不完全由自己决定时。

因为这段关系是两个人的事,而这两个人,在相遇的时候,彼此的内心都带着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那些风雨中,裹胁着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饱含着成长中的人与事。

所以,当这两个人相遇的时候,其实也是两段历史,两个家族的相遇。当他们试图走到一起的时候,历史的痕迹和家族信念便跑了出来,在彼此的关系中,发挥着作用。

如果很幸运,两个人的成长中,都有过相对来说是被爱被肯定,能够自由成长的经历,他们就可能已经发展出很好的适应能力,在关系中,相处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因为彼此内心有足够的安全体验做基础,有能力更多的包容差异,信任对方的情感,从而可以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

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很多带着创伤长大的人,当与人建立关系的时候,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从而使得他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也带给对方各种问题,这些“卡点”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之中破坏掉彼此的关系。

卡点一:
一时是火焰,一时是冰山

在生活中,有那么些人,当与人建立起一段亲密的关系时,会很快地与对方打得火热,制造一个“天下唯你最吸引我”的场景。

但往往这种快速发热的状态能维持的时间却很短,他们会很快发现对方身上有某些自己无法接受的内容,这时候,对方的美感瞬息之间荡然无存,在其眼中,对方一下子变得一无是处。

这种快速变化的情感,往往会把另一半搞得手足无措,让人怎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跟他相处时,昨天还像生活在云端,今天一早醒来,怎么自己就变成了恶魔?

其实,对于这些人而言,对方的完美与丑陋与另一方当事人的关系并不大,所有这些都是发生在这个善变的人自己心中的。

当他把对方当成天使时,并不是因为对方真的那么好,而是自己内心需要一个完美的影像,可以帮助他远离自体的虚弱和不完美。

他需要把这个影像投到某个人身上去,让那个人成为他心中一个理想化的幻影,用来支持他脆弱的自恋,因为当与这个幻影在一起时,在自己的感觉里他是与天使在一起,所以自己也成为天使一般的人物。

也就是说,他“创造”天使,是为了在其身上看到如天使般完美的自己。

但是这种理想化的期待往往不能持久,现实是残酷的,他们会很快发现,身边的这个天使原来也会过凡人的日子,也需要吃喝拉撒,也会打嗝放屁。

这些凡俗的事物与他的期待有如此大的落差,很难忍受如此的不完美,这种感受把他从天上拖到地下,此刻,对方从心中的天使瞬息之间就变成了恶魔,提醒他:自己其实不那么“完美”。

而正是由于他是无法容忍,甚至强烈排斥自己内心不那么“好”、“恶魔”的一面,所以,情感才从烈焰熊熊,一下子变成了冰山皑皑。

卡点二:
我爱你,所以我要离开你

我们常常读到些“一见钟情”的故事,唯美之处就在于,一见之下,情已深,人却消失了。

大约就是因为故事的戛然而止,使其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时刻,才那么吸引人。

而故事其实都是生活的翻版。在生活中,也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当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爱得越深,怕得越甚。

当他们面对那个对自己日益重要起来的人,内心就会产生产生强烈的不安,甚至恐惧:“他会不会离开我?他是真的爱我吗?”

对方对他越重要,疑虑反倒会越深。为了避免被抛弃,有些人会先一步离开那个“被离开”的危险。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害怕失去你;
因为害怕失去你,所以我要先一步离开你。

这种模式往往会给另一半带来很大的痛苦,因为搞不明白,为什么当关系日益亲密时,那个人却在突然之间离去?

这些逃离亲密的人,往往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被抛弃的创伤体验。当然,这个抛弃不一定是现实中真的发生的,而是在当时那个作为小孩子的他,内心中强烈并反复的体验到被所爱的人抛弃,比如,被寄养,被单独留下来住院,与父母走失,或者在幼儿园被很晚来接,再或者因为父母工作忙而与他少有游戏等等......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要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而生存的,当需要时,父母却不在他的视线之内,这会给他的内心带来强烈的负面感受,在他的恐惧之中,可能会把这个“看不到”解读为“被抛弃”,尤其对一些本就属于敏感类型的孩子而言,这种体验可能是“毁灭性”的。

所以,当他成年后,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早年所体验到的、被所爱之人抛弃的恐惧被再度唤醒,这种被抛弃的恐惧变得无法承受对时,便选择先一步离开了。这样,在感受层面上,他就可以把关系的主动权抓到手里,从而避免了被抛弃的痛苦。

卡点三:
总对最善待自己的人发脾气

爱发脾气的人,内心中往往存在很多恐惧,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恐惧压倒,才会用这种方式来防御。

这就像是战场上的战士,当看到战友被打死打伤后,内心的恐惧更大概率会驱动他勇敢地投入战斗而不是逃跑,因为战斗得越勇敢,越有可能保护自己生存下来。

所以,很多时候,发脾气,只是为了防御内心的“虚弱感”冒出来。

这样的人在发脾气时,外在不论如何表现,其实仍然是内心虚弱的,有许多害怕,其中一个害怕就是:因为自己发脾气而失去那个对他重要的人。

所以,往往在发脾气时才会先做一个选择:选择那个相对安全的人,最善待他的人,在心中能确定对方是在乎他的那个人,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因为这样的人更大概率不会因为这个坏脾气表现而抛弃自己。

我们就常常看到,一个在家门外常常被认为是大好人的,回到家庭关系中,会搞得鸡犬不宁。
卡点四:
在最亲近的人身上,
总感受到“你欠我的”

一些人对自己所爱的人,会在其身上投注很高的期待,当这个期待不被满足的时候,会感觉很愤怒,觉得对方没有满足我们,就是“欠我的”。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看到过这种用“你欠我的”方式与人建立关系的人?

当孩子学习不努力时,妈妈苦口婆心,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诉说这些年照顾孩子的不易,潜在的,她是在责备孩子“你欠我的”;
两口子吵架,老婆一笔笔跟老公算这些年她为这个家做了多少贡献,她在传递的还是“你欠我的”......

当他们在传递这个信息时,期待的是,是用这样的方式制造对方的内疚,从而实施控制,使得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的时候,这是非常有效的控制方式,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破坏性。这样的关系长远来看,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把对方远远地推开。

我的一个来访者,就是成长中面对父母整日的耳提面命,他体验到自己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随时都有可能被赶出家门。所以,在生活中、学习中,都努力去做到父母的要求,但一个人不管怎么努力,也必然不能完全满足其他人对其的期待。

此时,他就会被强烈的内疚所吞没,久而久之,在这样频繁的高压之下,他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当无法承受时,最终选择了抗争,与父母的关系也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卡点五:
我痛恨你,因为你对我太重要了

其实,对我们所爱的人,每个人都会有“恨”这种情感产生。

当我们还处在婴儿期时,如果被母亲全情的照顾着,会感觉这个世界上,自己就像是核心一样,被爱护被满足。但终有一天,会发现,那个全情满足我们的母亲身边,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人,是那个人从母亲那里分走了一些她的爱。

当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孩子的“恨”的情感就开始滋生了,并且会通过成长中与父亲、其他家人的良性互动,以及母亲的关爱等寻求到消解。

所以,恨的背后,是我们所期待的爱没有得到满足。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当我们感觉对方对自己越重要时,往往越发期待获得他的全部,甚至有些人在梦中可能将其吞进肚子,从而可以全部拥有他。

而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拥有另外一个人,对方是完全独立于我们的一个个体,当我们感受到这种现实时,必然会有挫败感,这就有可能带领我们进入到对所爱之人的“恨”之中去。

此时,对于婴儿时期成功消解过这种“恨”的人,这件事情是能承受、涵容并且解决的。但是对于一些“卡在这”的人,这种“恨”会带来无措、恐惧等复杂的剧烈情感体验。

一个来访者就曾跟我谈到过他对我的“恨”:

当他看到我的记录本很厚,会有那么多来访者时,突然感到很愤怒。

因为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我唯一的来访,而我是他唯一的咨询师。这让他感受到极大的打击,一下子觉得自己在我面前一点都不重要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如此不对等,这让他很难承受。

正是由于他不断体会到:自己是弱小卑微、不被重视不被爱的,这些感觉让他很难以面对,进而才用“恨”的方式来阻止这些内容被呈现出来。而当他对“恨”这种感受的的承受也很困难时,怒火就冲我爆发了。

卡点六:
如果你不能完全猜到我的需要,
你就是我的敌人

还是回到我们婴儿时期的时候,如果当饿了的时候,就有人喂我们,当寂寞的时候,就有人来陪我们,当不舒服的时候,就有人来拥抱我们。想获得什么的时候,就能满足。

那么,我们在自己的感受中,就会像有着上帝一般的能量,这就是婴儿期原始的全能感。

接下来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如果“原始全能感”曾被比较好满足过的人,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有能力去接受现实的“满足延迟”,在受挫中感知并接受自己的弱小,从而适度的放弃对全能的期待;

但如果是没有很好完成这个部分的人,自我中就会残存着“原始的全能感”,他们仍然会期待自己拥有上帝一般的能量,可以很好的满足自己的需要。当遇到现实压力时,他们的惯用方式,会是“期待拥有超能力”,信念中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外界的无法满足,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有时会无法按照现实性的原则来认知,会期待对方给予回应时,能够完全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当自己有什么想法时,根本不需要讲出来,对方就能主动过来满足,或者“哭作闹”就能驱动对方。

当如果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期待做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另一半在伤害自己,甚至会因此而暴怒。

卡点七:
你如此完美,
在你面前我只能小心翼翼

在一段健康和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大体上是平等的,都能真实的呈现自己,自由的表达自己。

但是,对于一些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比较多创伤体验的人来说,他可能没有能力将对方与自己体验为平等的人,而是需要将对方完全理想化,来满足自己对于完美或是依赖的需要。

与这样的人相处,最初是会让人感觉很舒服的,比如,当被另外的一个人理想化时,会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崇拜,来自他们对自己的肯定等等,那会让人觉得自己有能力有价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理想化的人,慢慢会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因为当一个人被别人塑造成一个样子,而他真实的自己又不是这样时,这种“工具人”的落差感,是会让人难以协调的;

而对于理想化他人的人来说,在其内心对自己大多是缺少确定感、自我价值感偏低的,比如,认为自己缺少魅力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留住那个所“爱”的人,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在这种被“捧”的一方自体感“分裂”,另一方丢失了自我的状态下,彼此无法真正的发生内心触碰,都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自然会失去信任和亲密感。

最后可能会因双方都无法承受这种经过伪装的亲密,而使得关系破裂。


以上的这些亲密关系中常见的“卡点”,你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么?

觉察到自己情绪和情感的“结”在哪里,就是处理和超越问题的第一步。

关系都是动态发展的,我们的人格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当你能在专业咨询师的帮助下清理掉这些创伤,建立起新的、更具适应性的内在模式时,相信外在的亲密关系会变得更和谐滋养了。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山丘心理咨询,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伴侣就是你成长自我最好的助力
下一篇:早期依恋类型,是亲密关系模式的根源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