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科学处理孩子与手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5-21   浏览:

现在的青少年乃至儿童接触手机的年龄越来越小,家长也常常因为玩手机、用电脑的问题与孩子发生争执。

 

4-210521142031R4.gif


针对预防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给大家两则故事,也希望能从中受到启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少一些阻碍。

 

01

没收孩子的手机可行么?

 

小武妈妈因为孩子沉迷手机,上星期把他手机收缴了。

 

前天陪孩子出门,他见到一个小吃店,说要去买点吃的东西。但妈妈在车上等了六、七分钟还没见他回,就自己下车去小吃店看看。

 

当时孩子正在店里一个角落,玩一部智能手机。他一看见妈妈进来,就赶紧收起手机。

 

问他手机是谁的,他很不高兴地说是借同学的,之前因为母子之间为手机多次发生冲突,所以,妈妈也没有逼他交出来,就跟他说——尽快还给同学吧,今后不许找同学借。

 

从这个故事我们发现一个事实: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或者孩子没有手机玩,迟早有一天,孩子也可能会从别的地方,用他的方式获得手机来玩的。

 

·      借他人的玩——耗费自己的时间、情感等,以讨好建立社交关系而换取;

 

·      偷他人的玩——趁他人不知情,不注意时,私自取走他人财物;

 

·      抢他人的玩——以损害德性和良知的方式,“霸凌”他人获取财物;

 

·      接受馈赠玩——接受他人馈赠,而导致“被爱”认知的重新定义。

 

由此可见,我们给不给孩子手机,其实就影响不到孩子有没有手机可玩,治标不治本。

 

而且在这件事情上,家长不给手机,或者限制孩子接触手机的要求,在孩子的认知中也许更多关联的是:我们够不够爱他,尊重他,信任他。

 

4-21052114204VD.gif


02

家长强制禁止可行吗?

 

近日,家在广州的梁先生就以身证实了,这样的方法也许得不偿失。

 

他上五年级的儿子小浩,平时喜欢玩手机游戏,最近更是迷上了,不论是在路上,餐桌上,还是在床上,总是低头玩游戏。

 

家长不论怎么劝,小浩就是不听。梁太太也经常对着梁先生唠叨,希望做爸爸的能解决这个问题。梁先生就趁着小浩睡觉,把儿子手机里所有游戏都禁用掉了。

 

第二天,小浩发现游戏点击了却玩不了,以为是手机坏了,立刻变得狂躁,把手机猛砸到地上,还跺上2脚。

 

妈妈上去阻拦,小浩又拿起桌上的遥控器,往外一甩,砸到了家里收藏的青花碗。这个价值180万元的古董碗,顿时碎了。

 

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有两种家长:

一种是强硬的家长。

 

就像上面这位梁先生一样,将手机没收,或将游戏卸载。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骂一通。

 

一种是软弱的家长。

 

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

 

这两种做法,其实都危害巨大:

 

第一种,家长看似赢了,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首先,就如第一个故事中那样,破坏了亲子间的信任关系,孩子可能会对父母是否爱自己产生认知的偏差,甚至有些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

 

其次,孩子没有能够在成长中发展出自律精神的机会,他很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但还是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任。凡是爹妈说过“不许玩游戏”的,孩子反倒容易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

 

再次,家长监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机、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容易学会欺骗父母。

 

第二种,家长的退让,会让孩子为所欲为,并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怎样对父母表示抗议。

 

这些孩子常常冲动、任性,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4-210521142105554.gif


03

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有错吗?

 

在家长的禁令面前,孩子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在快速地长大,能力也在快速地增加。

 

所以,家长也需要对他们的成长有足够的认知,否则,家长们犯的错误不是“掩耳盗铃”,就是“自欺欺人”了。

 

且不论现实中网课的大环境让手机成为刚需的情况,只在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一般孩子到了读中学,甚至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就会开始对智能手机产生了拥有的渴望。这种渴望,不只是因为通讯交流的需要,也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

 

而且这份好奇心,是很强大的,是孩子一种成长中想尝试的本能,更是能否对自己建立信心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家长也许没有意识到,但我们的孩子可能早已经发现,在同龄人中有智能手机者,与没有智能手机者是有区别的,不仅仅在玩游戏方面,还在人际交往的优势方面。

 

在获取新知识方面,在与当下社会热点信息,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最浓的时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区别更是突出。

 

这些区别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孩子的自信心和骄傲感的差异。

 

我们实现对孩子接触手机的管控目的,一部分也代表了对孩子思想活跃程度及学习哪些知识,以及人际交往的管控。

 

所以,“堵”不是上策,如何因势利导,将手机作为家长的一个有力教育工具,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才是关键。

04

关于孩子玩手机,父母应该怎么引导?

 

有一种能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

 

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跟孩子“约法三章”相比没收和禁止的好处是什么呢?

 

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4-2105211421214Z.gif

 

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要清晰、温和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

 

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

 

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 “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

 

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任何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

 

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看起来是多么的正确,对孩子的未来可能会多么的有价值,最后也许都难以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无法对我们的孩子成长带来正向的意义。

 

- END -

 

图文均来源网络,文字转载自公众号:甘露文化传播,原文未标注作者

所使用文章、图片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医大一院店(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2210K座)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考试前家长要“掌握”说话技巧,这8句话好好说
下一篇:孩子成长的需求被抑制,易导致缺乏学习动机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