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当孩子不愿意学习,家长要停止做这些事

发布时间:2023-11-13   浏览:

咨询中,每当提起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都表示很头疼,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讨厌学习。


通常表现为:


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

马虎、不愿动脑筋、拖延懈怠;

日常情绪低落、没精打采;

迷恋网络世界和游戏......


可以说,厌学和网瘾是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最常见的两种外在表现,之所以会有这些问题,社会、学校的因素固然存在,家庭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更关键的。


很多孩子其实不是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复杂的学习难题感到厌烦,而是家长的一些做法和言行,或者学校环境、人际带来的内在痛苦,让孩子先产生了自卑、烦躁、叛逆的心理,于是才开始情绪迁移,并讨厌学习这件事。


家长以下这4种做法,就容易加重孩子的厌学情绪,值得警惕:


1)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大


很多父母走的是“鸡娃”道路,把所有的心血、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上名校、考高分、各种兴趣特长全面发展。


当然,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但如果过分的高期望、高要求,已经超出孩子自身的承受能力,确实容易“坏了事”。


家长的高压之下,孩子往往缺少正面的鼓励和肯定的反馈,觉得自己怎么做父母都不满意,自信心不足。


再伴随过重的学业压力,如果孩子每天的生活都被学习充满,没有可以停下来休息、玩耍、放空的时候,整个人是压抑的,自然无法从其中感受兴奋和快乐。


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会造成自我价值感缺失,使得他们无法在学习上获得满足,并逐渐对相关的一切都产生抗拒。


2)过度管教、督促——孩子失去自觉性


很多孩子讨厌学习,不在于家长管得太少,恰恰是因为管得太多。


作业陪着孩子写、写完负责检查;

唠叨、催着孩子去学习;

给孩子安排好各种学习计划和任务......


家长把学习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了,孩子便不觉得自己要为学习负责,于是失去自觉性,懒惰不爱思考,事事依赖父母。一旦什么时候家长不再督促、为他安排好,孩子就懒得学习、开始讨厌学习。


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很重要,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动性。


因此,家长要给孩子自由安排学习的机会,比如,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假期的学习安排,让孩子自己做主,他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会更高。


而且,家长“鸡娃”不如“鸡自己”,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常常能捧一本书,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爱上看书学习的。


3)唯成绩论,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孩子没有抗挫力


唯成绩是论的父母,往往评价孩子的角度单一,经常忽视孩子身上的其他闪光点,认为除了成绩其他都不重要。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走入了这样的误区:


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

而一个孩子只要学习不好,其他所有的优点都不值一提,说什么都得不到重视和理解;

孩子考得好了便喜笑颜开,考的差了满是失望和愤怒;

跟孩子说话张口闭口就是学习、分数,忽视与孩子的心灵、情感交流......


父母过分看重分数,情绪、对孩子的态度随着孩子成绩而改变,会使得孩子也一样过于看重分数,给孩子造成单一的参照价值体系,认为自己这个人“好不好”完全与成绩挂钩。


长此以往,当某个阶段,孩子觉得自己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了,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等问题,也许干脆就放弃自己了,更别提对学习能有多大的动力了。


可以说,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是在父母的爱和陪伴之下成长。家长不只要在孩子的学习上给予肯定,还要多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帮他们建立起多元的评价体系,更阳光自信的长大。


4)外部奖励使用不当——孩子丧失内驱力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喜欢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


比如,跟孩子许诺,考试考前多少名,就奖励现金或者送一个礼物;作业按时完成,奖励看一会儿电视等等。


殊不知,外部奖励使用过多或不当,反而容易让孩子丧失内驱力,当家长不再给予奖励时,就不愿意学习。


要知道,不同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学习动力,也许开始年纪很小的时候只是为了一顿好吃的、一个玩具,但后来就需要慢慢变成被看到、被夸奖的快乐,会变成被父母、被老师、同学认同的成就感,以及发展出更重要的:内在成长的快乐,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内在渴望和力量。


以上四种模式,请家长们自查,如果发现孩子不愿意学习,一定要及时停止做这些事。


学习之路很长,尽早培养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他爱上学习,才是孩子不断成长进步的源泉。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养教有方,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爱焦虑父母,正在“培养”不自信的孩子
下一篇:孩子磨蹭别乱催,4种性格4种应对方法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