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中年人都见证了希望和期待的坍塌,并体验到天赋、智力以及勇气本身的限制。那些35 岁以上的人遭遇了大量的失望和心痛,其程度甚至超过了青春期的暗恋破灭。”
这段话想必是无数成年人的真实写照了,在不确定时代,大龄失业、房贷断供、创业失败......这些话题沉重的压到了无数家庭的头上。
与此同时,职场陷入瓶颈期无法突破的困惑,招聘软件上“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又让人哑然失笑。
他们大多也许工作小有成就,成了家,很多也许正打算要第二个孩子。然而,他们也同时经历着背叛感、期望落空、空虚感和丧失意义,人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失控的情绪叠加,便形成了中年危机。中年以前,我们往往是在他人的期望下,扮演各种角色,戴着“临时人格”的面具;中年以后,家庭、事业、情绪、目标感、身份认同等等“危机”的产生,正式由于我们的“真实愿望”与“临时人格”的不断冲突带来的。然而,正是在这些冲突和中年危机中,一个人有机会实现人格成长的二次成型,成为一个心理意义上真正独立的个体。在《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这本书中,荣格派著名心理分析师詹姆斯·霍利斯,就以身份变化为切入点为我们解读了“中年危机”的产生缘由。虽然每个人都沿着各自的生命轨迹前行,但我们确实会经历一些共同阶段。仔细回想一下你在14 岁、21 岁、28 岁和 35 岁时的不同状态,其实每七到十年,一个人的身体、社会和心理层面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人生可以分为四个较大的阶段,分别界定了四种不同的身份。1)第一个阶段即童年,最主要的特征是自我依赖于父母的现实世界。身体上的依赖显而易见,但精神上的依赖,即孩子对家庭的认同,甚至更为重要。在古代文化中,成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开启。无论各部落在地理上、文化上和意识形态上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演化出了有意义的过渡仪式,使成员从童年的依赖走向成年的独立。当你第一次领到零花钱,第一次被允许自己出去玩,第一次承包家里的家务......这些“成年仪式”的背后是为了实现的个体与父母的分离,儿童被教导学习族群的文化、去了解维持生存的基本知识,以及开始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去应对外界的任务。个体的依赖性被逐渐“杀死”,却也会被赋予新的生命,他们以新的身份重新进入这个社群。2)第二个阶段开始于青春期,直至完成第一个成年期。如果没有传统的过渡仪式,年轻人会面临精神上的困惑和自我的不稳定。新生的自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同龄人和流行文化的影响,而这两者皆由其他困惑的青少年组成。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便是大学,大学的主要文化作用是充当一个容器,让年轻人充分巩固自我,以便更实质性地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由此获得足够的力量离开父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为生存和实现欲望而奋斗。这个人必须对世界说:“雇用我!嫁给我!相信我!”然后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从12 岁到 40 岁这段时间才应该被称为第一个成年期。如果一个人有了工作,结了婚,为人父母并成为纳税人,人们会认为成年是自然而然的。
但事实上,发生的情况是,童年期的依赖性部分隐匿起来,被投射到成年期的角色上。这些角色就像一条条平行隧道。从青春期的困惑中走出来,人们假设这些角色会确认自己的身份,提供满足感,并消除对未知的恐惧。
第一个成年期,虽然事实上可能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但却是一个临时性的存在,缺乏深度和独特性,难以使这个人成为真正的个体。这个阶段中,心灵经常通过症状来表达自己,如精力减退、抑郁、突然发怒或过度消费,这种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可能将旅途中更大的问题束之高阁。这个“大问题”便是荣格所提出的“自性”:自性(the Self),对个体终生的发展过程起协调作用的精神核心;自性的目标是整体性,是在个体的生活环境中追求人类存在的蓝图的完全实现。而中年之路的出现,便是发生在后天人格和自性要求之间的可怕冲突中。3)第三个阶段即第二个成年期,通常所说的“中年”。这场中年危机中,一个人开始真正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超越父母、父母情结和文化制约的决定论。此时这并不意味着有一份有报酬的工作就够了,而是说我们要感受到任务的挑战,并在完成任务时感到满足。“生命的自然历程要求年轻人献祭他们的童年,放弃对父母的幼稚依赖,以免他的身体和灵魂仍被无意识的乱伦所束缚。
恐惧意味着挑战和使命,因为只有鼓足勇气才能挣脱恐惧。如果选择对危险退避三舍,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某种亵渎,整个未来就会变成一潭绝望的死水,一束忽明忽灭的火光。”
正如我们所见,即使是稳定的自我同一性也会在中年遭到破坏。一段失败的关系带来的心碎,曾经支持和拯救我们的人的离开,职业发展热情的丧失,都表明迄今为止由它们所维持的投射和同一性受到侵蚀。无论一个人在巩固自我状态、建构自我世界方面多么成功,中年之路上的坍塌都会带来困惑、挫败和身份丧失的体验。当然最大的打击是自我至高无上的幻觉受到侵蚀。无论自我的投射曾经多么成功,如今它再也不能独揽大权。自我的崩溃意味着一个人并没有真正掌控生活。尼采曾指出,当人类发现自己不是上帝时,他们是多么沮丧。实际上,意识到一个人甚至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这就足够了。荣格也强调,当我们发现自己不是生活的主人时,自然会不寒而栗。因此,除了震惊、困惑甚至恐慌之外,中年之路的根本结果是使人谦逊。我们失去了幻想,想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不过,这种经历可能会带来新的生命。在前半生的斗争中获得的力量,现在可以用来与后半生周旋了。生活会毫不留情地要求我们长大,并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长大确实是中年之路上不可逃避的要求。它意味着最终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面对自己的依赖、情结和恐惧。它要求我们不再因自己的命运而责备他人,并对自己的身体、情绪和精神健康承担全部责任。当然,在中年之路上,我们通常还要抚养孩子、养家糊口、尽职尽责。然而,即使外部世界不停地要求我们付出,我们也必须转向自己的内心,去成长,去改变,去寻找那个作为旅程目标的人。 包括学习面对死亡的神秘,接受死亡的现实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的一生怎么折腾,到了最后的时刻,我们都要学会与死亡对话,从容迎接生命的终点。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年人现在正在接受这样的考验。不仅我们自己,我们也需要为父母做好这样的支持。无论你正处于哪个人生阶段,了解到人生有这四个阶段都是十分有益的。“当我们不由自主地从一个轴心跳至另一个轴心时,就会产生困惑,甚至恐惧。但人性的本质,似乎迫使每个人在这出伟大的戏剧中,走向越来越宏大的角色。”所以,如果你正“人在中年”,那么请问问自己:“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在以虚假的自我生活,被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着扮演—个“临时的”成年人格时,我们就打开了第二个成年期的大门,将迎来真实的人格。这是一段从痛苦到意义的旅程,勇敢前行吧~~相信自己,你也可以用一个更真实、稳定、成熟的自我人格,走自己人生的后半程。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阳光心旅,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