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一种特殊又常见的自卑情结:冒名顶替综合征

发布时间:2023-11-13   浏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每当自己得到表扬和赞美时,只是短暂地感到快乐;

甚至很快就会开始心生内疚,感觉真的不值得这个赞美;

如果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那么所有的表现都变得一文不值;

自己得到的认可和晋升越多,对失败的恐惧感就越强;

……


其实,这些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的自我怀疑的时刻,这些因成功后害怕被戳穿的恐惧和压力,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冒名顶替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


《冒名顶替综合征》一书的作者,德国心身全科医生米夏艾拉·穆逖兮认为:这就像人内心的一面哈哈镜,这面哈哈镜由多个层面构成;每一个层面均与下一个层面相连接,设法使自我镜像更扭曲,同时又更具有说服力;所有层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冒名顶替者的完整镜像。


想要改变自我镜像,消除内心的“不配得感”,我们无法简单地砸碎这面镜子,而是必须一层层地将它剥离铲除。


第一层面:感知


一面真实的镜子主要由一片薄玻璃构成,薄玻璃一方面能保护下面的反射层;另一方面能让光穿透,光透过玻璃到达反射层,并由此反射出来。


和真实的镜子一样,我们内心的镜子也有一种像玻璃一样的传导介质,那就是我们的感知。


我们通过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接收周围的各种刺激,将它们传递给大脑。但是与真实镜子不同的是,我们内心的镜子不会传递所有的刺激,因为我们会无意识地对刺激进行筛选。


哪些信息会进入我们的筛选范畴呢?


这里要提到一种关于密集型生活画的测试:


密集型生活画是一种由许多细小的场景和无数的细节组合而成的大幅画面,注视这幅画数秒钟后闭上眼睛,然后将注意到的细节描述出来,描述结束后将画传给下一个参与者,并布置相同的任务。你会发现,不同的参与者会指出画中的不同细节。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的眼睛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很多信息,但大脑只会选择我们认为重要的那些进行优先处理。


如何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决定一件事情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呢?


我们的大脑首先会处理那些对我们而言有一定意义的信号,特别是在我们濒临险境或是有某种强烈需求的时候。就像某个在减肥节食的人,会突然觉得身边充满了美食的诱惑,事实上是因为此刻他正无比渴望美食。


冒名顶替者内心哈哈镜的作用原理与此完全相同:他们首先接收到的是那些有威胁的刺激,并由此强化已有的自我镜像。


他们一般害怕让别人失望,犯错和展示错误会令他们感到恐惧和被威胁。所以,只要身边的人皱一下眉头或者拉开一点距离,他们就会立刻察觉;参加演讲或者做报告时,一旦脸红结巴或者提问上升一点点,都会被大脑立刻捕捉。


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可能出现的威胁上,也就完全自动地强化了自己的内心镜像;越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便会下意识收集所有暗示这种危险的信号,却常常过滤掉那些对自己而言更客观或积极的提示。


第二层面:评价


对于一面真实的镜子来说,玻璃后面就是反射层,通常为薄薄的一层镀银层。光透过玻璃照在镀银层上,并被镀银层反射进入眼中,在视网膜种形成视觉。


冒名顶替者心中的哈哈镜又是什么样的呢?


镀银层就相当于认知处理,即大脑种产生的对事物的想法和诠释。然而,大脑做出的这些评估不会完美无缺,而是存在某些偏差,这些偏差在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身上尤其明显。


这些明显的偏差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具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思维方式出了错。这类人往往出发点过于理想,所做的比较并不公允,对成功的解释不同于对失败的解释;他们认为但凡事情没做到百分之百的好,就是没做好——但这仅针对他们自己而言。


设想一下下列两种情境:


1)针对一项工作做了40多页的分析报告,在递交成果时发现了两个错别字。此时,你如何看待这份工作的价值?

2)准确流畅地进行了20多分钟的汇报演讲,在提问环节时因为无法回答其中一个问题而磕磕巴巴。此时,你如何评价演讲的整体表现?


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在面临上述两种情境时,会一下子质疑自己所有的工作成绩。两个错别字比40多页分析报告的权重都高;一场出色的报告,因为一个不清楚答案的问题,变得一文不值。


他们的大脑很容易将世界划分成泾渭分明的两种类别,他们反复在非黑即白的陷阱里摸索:不管面临的挑战有多大,只有完美无瑕地完成任务,取得的成绩才有价值;只有完美回答出所有的问题,才算能力过硬,才算本领过强。


另外,具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既愿意内向归因,也愿意外向归因。具体来说,他们将功成名就归因于外部因素,即自己取得成功是因为运气和他人的帮助;而在遭遇失败时,会立刻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并寻找自身的失误。


他们总是在持之以恒地贬低自己的成功并坚信自己无能。比如,一位朋友一直以为,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在高中毕业考试种拿到优秀。后来她自己参加了考试,并且成绩是优秀。从此,她认为是自己高估了学业水平考试,“要是连我这样的人都能拿优秀,那么这种毕业考试就太小儿科了”。


第三层面:情感


一面镜子不仅仅是由玻璃和薄薄的镀银层构成的。因为如果镀银层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太长,就会变色;而镀银层一旦发生氧化,镜子就会产生黑斑。所以,在镀银层的背面还需覆盖一层保护膜,以隔绝空气。


在内心的哈哈镜上,也有一层对外界影响持续免疫,并坚定内心基本信念的保护层。这层保护层的意义就在于,避免自我镜像朝积极的方向改善,防止内心的哈哈镜被取代。构建这样一层保护层的正是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往往被深信不疑。


情感让自身的思考和行为远离逻辑和事实。例如,在治疗厌食症患者时,那些女性患者都坚定地认为自己太胖了,完全忽略了她们的身高和体重处于一个正常的标准范围内。那些事实数据一文不值,她们宁愿相信自己扭曲的情感和感知,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他们普遍会将自己的感情视作不可撼动的证据:“我感觉自己太胖,那我就是太胖”,“我感觉自己无能,那我就是无能”。心理学家将这类只以自身情况为依据,缺乏客观事实做支撑的推论,称为“情感型推论”,而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则会一再陷入情感型推论的陷阱。


他们会不断注意到内心愈演愈烈的恐惧,在这种状态下,即使获得赞誉,他们也不会相信,相反他们更坚信自己获得好评另有原因,自己的无能只是没有被别人察觉到;而要是哪次没有取得最佳成绩,或者实现最完美的表现,他们就会被内心强烈的羞耻感击溃。


通常有三种感情存在于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身上:


1)恐惧,这种感受最为强烈。他们害怕失败,害怕知道失败后别人会如何看待我们。与此同时,他们也害怕成功,因为他们认为别人会施加自己一份期待,期待今后也能大展拳脚,做到最好。


2)羞耻,因为认为自身无能而产生的感受。每犯一次错,他们都会因为强烈的羞耻感而备受煎熬,这种羞耻感又会反过来强化他们对再次犯错的恐惧。别人看到的和他们看到的越不一致,羞耻感就越强。


3)内疚感,由于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感情。在他们的认知中,由于别人看到的自己和他们看到的自己不一致,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是个骗子,并由此感到惴惴不安。当收获的赞誉和赏识越多时,这种羞耻感就越强烈。


第四层面:行为


除保护层外,镜子还需要一层涂层,它可以使镜面更加坚固。而为了使内心的哈哈镜不受影响,行为就充当了这样一种涂层。


在恐惧、羞耻和内疚3种情感交织的状态下,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的行为会产生特定模式;由此,他们积累了各种经验,这些体验又反过来强化认知。


他们最恐惧的事情是出丑。每次面临挑战,都坚信自己无法应对,会犯错。所以,他们将挑战视作一种威胁。而当感觉自己处于一种威胁性的情境时,有3种自救方案会被激活:抗争、逃避,或进入木僵状态。


比如,当面临一个令人讨厌的情境,如一场报告或一次考试,他们的第一个本能反应就是逃避:告病缺席,或者干脆盘算着辞职。但是大部分人最终不会选择这样一种方式面对危险,因为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况且他们也不想令家人、领导和伙伴失望。那么,剩下的办法就是抗争,或者进入木僵状态。


1)抗争:面面俱到,为弥补自己所感觉的能力不足而投入过多的精力。


在抗争状态下,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会投入非常多的时间,设法尽可能广泛地汲取知识,尽可能细致地推敲行文,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该如何应对,意欲借此建立起一种安全可控的感觉。


可遗憾的是,他们的策略往往适得其反。一方面,面面俱到的准备工作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实际上这些时间完全可以用来放松自己和恢复体力;另一方面,这种策略并未带来所期待的高安全感,反而增强了他们的不安,因为汲取的东西越多,他们越会发现知识的空白和盲区,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策略还有另外一重缺点:即使他们成功地掌握了局面,增强的也不是信心,而是对下一次挑战的恐惧。对于下一次的任务,他们至少会投入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会让他们精疲力竭,同时恐惧和内疚加倍。


2)木僵:认为自己完全没能力应对,呆若木鸡,无所适从


在木僵状态时,他们倾向于将讨厌的事束之高阁。一想到日益临近的挑战,他们就会恐惧得如同瘫痪一般无能为力,草草准备,甚至临时抱佛脚。


遗憾的是,这种行为并不比一头扎进工作中更好。因为在此期间,他们的内心一直在抗争;越想摆脱这种恐惧,却被这种恐惧缠绕得越来越紧;除了日益临近得挑战,他们几乎无法思考其他的事情。


写在最后:


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更像是拥有一种特殊的自卑情结。关于自卑,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自卑每个人都有,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并采取正确的方法,那么自卑是可以激发我们,使我们更优秀,走向更好的自己。


探索和剥离这种情结正是摆脱冒名顶替综合征的第一步,愿每个渴望自信的我们都能拨内心的迷雾,找到真实的自己。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心钥匙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想走出“习惯性失败”的循环,请从0.1的改变开始
下一篇:“虚假自体”的存在,会让人过于在意别人想法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