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个容易这样紧张的人?
比如,脑子总是想太多,晚上明明已经下了班,却还在想着工作上的事;可能生活各方面条件在外人看来都很不错,但从没感受过真正的满足,总在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可能并不想「内卷」,但无奈工作、学习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
容易焦虑,无法放松,时刻紧绷着......在心理学看来,可能是因为陷入了一种「弥漫性的紧张状态」。
当个体处于这样的状态时,他们极易陷入过度的焦虑之中,难以安定地坐着或站立,难以专注于任何一项任务,尤其是当他们独自一人时,常常因为无事可做而感到内心的不安和恐慌。
这类人往往对自己持有极高的期待和标准,他们过度地掌控自己,总认为自己的表现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旦事情出现偏差或不如预期,他们便会严厉地自我批评和攻击。
即使目前的生活看似无懈可击,没有明显的缺陷,他们也无法真正地放松自己。他们担心一旦放松,就会失去优势、退步,甚至担心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这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因此,尽管他们在现实中可能已经表现得相当出色,但却从没有真正感到轻松和自在。
很多人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紧张状态,直到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首次提醒他们:“你其实一直都处于紧绷的状态,从未真正放松过。”
相比在正常情境下的紧张反应,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弥漫性紧张,可能对人的伤害更大。它让我们时刻紧张,过度内耗,无法放松下来,安然地享受生活本身。
容易陷入这种状态的人,往往都和早年的生长环境有关。
比如,从小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喜怒无常,对孩子不是太过严苛,就是不关心、忽视,难以给到孩子稳定的情绪支撑与无条件的爱,反而是根据孩子的表现来决定奖惩。
成绩优异、听话、表现好,父母就「爱」孩子;反之表现不好,就会对孩子冷漠,或者批评指责,甚至施以言语或肢体上的暴力。
于是孩子为了博得父母的关注,为了渴求父母的爱,不断逼迫自己达到父母的「优秀标准」。久而久之也就习得了这样一种信念:「我必须变得优秀,只有优秀才配得到爱」。
这种信念也逐渐被「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长大后,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内心也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焦虑和不安,时刻保持警惕。也会像拿个小鞭子一样不断「抽打」自己,自然容易紧张。
也就是说,早年在「关系」中没有得到很好滋养的人,处理起「和自己的关系」可能会很困难。他们没有学会以一种更加温和、充满关怀的方式和自己相处,对自己只有不断地提要求、苛责和自我评判。
所以,习惯性的焦虑紧张,本质上是一个人与自己的持续内耗,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残酷「暴政」,是一个人孤独的头脑游戏。
那么,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让脆弱和焦虑,有自己的安放之地,来改善自己的「弥漫性焦虑」状态?
1)面对,永远是第一步。
接受自己的焦虑状态,承认自己的感受,找出情绪背后代表的意义、未被满足的需要。当我们看见真实的自己,改变可能就会发生。
2)然后,尝试去和生活建立信任的关系。
心理学认为,在「关系」中受过的伤,终究要回到「关系」中去治愈。尝试去建立、依赖一段良好健康的「关系」,而不是自我防御与消耗。
当有一段足够接纳、包容的关系可以去依赖,脆弱和不安有了安放之地,我们就会放松下来。
因此在那些焦虑时刻,如果能与人坐下来,得到对生活中的压力的放松和支持,可能是非常宝贵的。
3)或许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一个好的咨询师会认真聆听你的表达,接住你的不安情绪,在你的描述中将那些被你藏在隐秘角落的部分一步步挖掘出来,甚至可以引领你,找出背后让你深深恐惧的事物,那些导致你总是焦虑不安的潜意识「元凶」,从而让你有机会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真实的自我。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幽兰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