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想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需要让他经历这3件事

发布时间:2024-10-16   浏览:

有一颗大心,
才盛得下喜怒,
输得出力量。

作为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为他担忧的心可能就停不下来:


小时候,担心他的身体健康,有没有吃饱穿暖;
上学了,担心他能否适应新环境、交到好朋友、取得好成绩;
快毕业了,又担心孩子的就业,工作压力大不大······


于是,有些家长采取保护型教育,尽量让孩子在自己的呵护下享受最好的条件,替孩子扫清成长道路上的难题。结果往往却是发现:孩子越来越脆弱、能力低下,难以独立。


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总要一天要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唯有塑造孩子强大的内心,他才能自信、勇敢地应对人生的各种境遇,收获充实、幸福的人生。


内心强大的人,往往具备这几种受益一生的品质:


自信,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不会因别人的优秀而否定自己;

拥有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忍受最差的;
情绪调节能力强,不会让自己一直陷入负面情绪中,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抗挫折能力强,总是怀揣希望,在逆境中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改变现状。


孩子未来内心强大还是脆弱,与父母后天的教育息息相关,做好下面这3件事很关键。


01

充分接纳和支持


有心的家长可以发现,培养孩子任何一项优秀品质,基本都绕不开爱和安全感这一话题。塑造孩子强大的内心也是一样,爱和安全感是基础。


在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价值感高,安全感充足,面对和挫折时,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扛过去。


而最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建立起安全感的,就是来自父母的接纳和支持。


接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


现实中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要求严格,希望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想象中那个“完美孩子”的样子。


平日里,总是带着一副挑剔的眼镜去看孩子,只有他懂事听话、成绩优异的时候,才肯表现出自己和善的一面,给孩子认可。


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只有优秀,满足父母的期待,才会被爱。


于是,孩子只能不停努力,满足家长的期望,而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实的自我却被压抑,久而久之,就会缺乏安全感、价值感。


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也在不断显现:越来越多青少年不堪压力,患上抑郁症;许多考上名校的孩子,却得了“空心病”,找不到人生方向和自我价值,开始自暴自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被接纳才会变得成熟,如果幼年期被过度的教育和理想压迫,自我本来的样子没有被接受的话,心理年龄就会停止发展。


不管孩子优秀与否,家长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在这个基础上,用爱和鼓励,陪伴孩子慢慢成长、进步。


被充分接纳的孩子,才会真正地爱自己、相信自己,内心充满力量。


接纳,还包括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难过、生气、感到挫败时,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表示理解。


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关注和疏导,会让孩子有一种被看见、被理解的感觉,从而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也从中习得情绪调节能力。


而家长给孩子支持,主要是指情感上的支持,尤其是在孩子犯错、表现不好、遭遇失败的时候。


家长能够陪孩子一起面对,给他安慰和鼓励,不因他的表现而去否定他整个人。


这样,孩子才不害怕犯错和失败,在一次次的经历中,磨炼意志,学会解决问题,练就积极思维。


无论什么时候,自己都被无条件地爱着、信任着,孩子会更坚定、自信、有勇气,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02
允许孩子试错
提高“心理弹性”

一位老师讲过这样的故事:

一个男孩在12岁这一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其中一部分诱因竟是父母一直在阻止孩子犯错。

小时候,男孩摔倒了,父母不安慰反而责怪他:“让你慢点跑,你不听,活该。”
吃饭不小心弄脏了衣服,父母又指责:“你看你,弄得到处都是,能不能省点心。”
上学时忘了带作业,父母又是冷嘲热讽:“叫你晚上不收拾,这回长记性了吧!”

男孩的成长不断充斥着父母的指责:

“养你有什么用”;
“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

就这样,男孩在一次次错误中变得越来越脆弱,做什么事都顾虑重重。


许多父母,习惯性地去“拒绝”孩子犯错:


题目做错了,就是笨;

摔跤了,就是活该;

搞砸了一件事,骂他蠢……


殊不知,父母的这些无心话语会不断“屏蔽”孩子面对困难与失败的解决能力,让孩子内心越来越脆弱。

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

一次考试考砸了就一蹶不振;
被老师批评几句,就不愿再去学校;
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逃避……


其实他们都是被父母“斩断”了力量,失去了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力量。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通过面对并克服生活中的压力、挑战和逆境,可以提升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复原力。其实,就是孩子面对逆境和挫折中的复原能力。


这一项能力是孩子从不间断的错误中体验而发展出来的,同时慢慢发展出他的心理承受力、积极的心态、韧性。


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的错误,他就会在困难面前失去“反弹”的能力,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内耗之中。


洛莉·戈特利布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有这样一段形容:当我们感到脆弱的时候,我们就像生鸡蛋一样,一摔就碎!如果我们内心变得富有弹性,那么我们就会像煮熟的鸡蛋一样、即使掉落在地上,也不会破裂。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的内心就像熟鸡蛋一样有韧性,在挫折中获得免疫能力。


网上曾有一个很火的新闻:有位妈妈让女儿去买馕,女儿却误将金额付成了3万元,女儿当时被吓得不知所措。


当时,妈妈并没有对女儿发火,而是想着怎样带女儿去解决问题。她先是带着女儿和老板沟通,几番波折之后,终于把问题解决。


这时候她又教导女儿:“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别担心,每个人都有失误,失误了就吸取教训,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


随后,再将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点点讲给女儿听。


犯错,考验的是一个孩子的“反弹能力”。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父母要不断地让孩子去试错,然后教会孩子如何懂得规避风险,才会提升孩子在逆境中的“反弹能力”,这样才能让他韧劲十足。


03

提升自我效能感

让他拥有“积极心态”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实验:

研究者选择了两组亚裔女生作为实验对象,让她们完成一项“数学考试”。

实验开始前,他们告诉第一组女生:这次考试“测试”的是“女生和男生数学能力的差别”。告诉第二组女生:这是对“亚裔与非亚裔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别”。

此时,两组女生都有着刻板的印象:一组觉得:男生的数学能力比女生强;另一组则觉得:亚裔学生比非亚裔学生的数学能力强。

结果:第一组相信男女数学能力差异测试的女生,考试成绩很差;第二组:相信亚裔学生数学能力很好的女生,考试成绩非常好。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自我效能感”好的孩子,会坚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的感觉。

更有心理学家指出,自我效能感强的孩子,会有这些明显的心理特征:面对压力引发的焦虑、困境,能够主动应对,而不是逃避;喜欢挑战、心态更积极乐观;面对选择的时候,愿意主动出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心态非常消极,内心始终会觉得自卑,做什么都习惯逃避和依赖。

所以,我们一定要构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简单点来说就是:培养孩子“我能行”、“我可以”的自信心,让他拥有力量感。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心思非常敏感,这时候一定要多培养孩子的这种特质,有两点很重要:

1)语言激励,让他觉得“我能行”

短片《努力一点点》中有一个男孩特别爱踢球,可每次都踢不好,教练也说他基础不好,男孩心里很沮丧。

但是,妈妈却一直鼓励他:“教练说你一直都很努力,在这之前,你都完全不用头去顶球呢,但是你现在时不时都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点点。

每一次,男孩在气馁的时候,妈妈总是鼓励他:“没关系,努力去超过前面那个人就好。”

于是,男孩每次失败时,都不断地想着妈妈的话,他便一鼓作气爬起来向前冲,奋力用头将球顶进,为团队赢得宝贵的一分。

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让孩子们的内力逐渐觉醒和提升。给孩子积极鼓励、肯定和欣赏,是培养孩子毅力的一种心理保障。

2)要给予孩子认同感

台湾教育学教授赖念华回忆父亲时说:我很感谢父亲给了我最好的“相信”。从小,父亲对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原谅你,我相信你。

这份来自父母的相信落到她的内心,就变成了一种自我期许。于是,她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带着热情开开心心地做。

父母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这几个字时,会给孩子力量:我接受挑战、我愿意承受一切结果。

给孩子创造相信自己能力的机会,给他认同感,让他有勇气去面对各种困难,内在坚韧不拔。

正确的教育是唤醒,而不是改造,唤醒孩子的力量,他才能不断前进。

总之:

我们让孩子感受到接纳,就能筑起他们内心的一道“力量墙”,帮助他们在遇事时临危不乱;

我们让他觉得“自己有用”,是给孩子在挫折面前的安慰剂,让他不会去逃避;

我们给他“自我激励感”,会让他远离消极情绪,永远活得积极乐观。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先“接纳”自己,别着急解决任何问题
下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总是半途而废,如何才能拥有“坚持”的能力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