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留意过,就会发现,容易焦虑的人,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怕,而这种 “怕” 其实就是恐惧,它们如同隐藏在心底的阴影,悄无声息却又影响深远。
我们害怕的事情可能多种多样,或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又或许是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被他人认可。
也总有一些人内心的恐惧因为某些原因,过了头,就像一个放大镜,就会将生活中的各种潜在风险无限放大,使得自己时刻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进而引发焦虑情绪。甚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恐惧也如影随形,比如,在健康方面,身体稍有不适便会害怕是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不断地在脑海里设想各种糟糕的结果。
而且,这种恐惧到来时往往伴随着一种无力感。让人缺乏足够的信心去直面它们,所以好像只能任由焦虑在内心滋生、蔓延,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情绪能量。
01
怕就像一张大网
容易焦虑的人,心中的“害怕”,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其紧紧笼罩,并且往往以以下几种形式呈现:
1)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就像面对一片漆黑的森林,不知道下一步会踩到什么。它让人犹豫不前,宁愿固守现状,也不愿迈向可能充满惊喜但也存在风险的未来。
2)对失败的恐惧:害怕失败可能会导致人们避免尝试新事物或挑战,就像一个演员害怕忘词而不敢上台。这种恐惧让人错失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因为它源自对失败后果的过度想象和夸大。
3)对失去的恐惧:害怕失去亲人、工作、健康或其他重要事物,这种恐惧如同手中的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它让人过分担忧当前拥有的一切,从而无法安心享受和珍惜。
4)对评价的恐惧:害怕别人的评价或判断,这种恐惧让人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中,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以至于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活出真实的自我。
5)对变化的恐惧:害怕生活的变化和新环境,这种恐惧让人抗拒改变,即使改变可能带来新的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它源自对舒适区的依赖和对未知领域的恐惧。
6)对孤独的恐惧:害怕独自一人或被他人抛弃,这种恐惧让人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可和陪伴,以至于在人际关系中失去自我,无法享受独处的宁静和自由。
7)对死亡的恐惧:害怕死亡或终结,这种恐惧深植于人的存在意识中,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自然反应。它让人无法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时甚至影响到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02
为什么要怕呢
为什么焦虑的人如此怕未知、怕失败、怕失去、怕评价、怕变化、怕孤独、怕死亡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起来分析看看背后可能的原因。
1)对未知的恐惧
进化心理学角度:在我们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原始人类面临着各种自然威胁,如猛兽、自然灾害等。对未知的警惕有助于提高生存几率,这种本能被遗传下来。当面对未来不确定的事情时,大脑会自动将其视为潜在威胁,从而引发恐惧情绪。
认知局限: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当面对缺乏足够信息的未知情境时,我们难以预测结果,会感到无法掌控局面。这种失控感会导致焦虑和恐惧。
2)对失败的恐惧
自我价值感的关联:焦虑的人敏感、自卑,容易将自己的价值与成就联系在一起。失败被视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所以事情没开始做,就预见失败,搞得自己裹足不前。
过往经验的强化:如果过去有过失败的经历,并且伴随着痛苦的后果,如被批评、遭受经济损失或情感创伤等,那么再次面临可能失败的情境时,这些负面记忆就会被激活,加重对失败的恐惧。
3)对失去的恐惧
情感依恋理论:亲人、工作、健康等都是我们情感依恋的对象。根据情感依恋理论,这些依恋关系是我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一旦失去,就如同失去了情感的支撑,会陷入孤独、无助和不安的状态。
损失厌恶心理:从经济学和心理学角度看,我们对损失的感受比对获得的感受更为强烈。失去重要事物意味着失去已有的资源、关系或状态,这种损失会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从而引发恐惧。
4)对评价的恐惧
社会比较理论:焦虑的人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他人的评价成为衡量自己价值和能力的重要标准。担心不符合他人的期望或受到负面评价,是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自己在社会比较中处于劣势地位。
自尊的需求:自尊是我们对自己的总体评价。正面的评价有助于提升自尊,而负面评价则会损害自尊。为了维护自尊,焦虑的人会害怕他人的评价。
5)对变化的恐惧
习惯的力量:大脑喜欢遵循习惯,习惯可以减少认知资源的消耗。当生活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习惯和行为模式,这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而且,新的环境和情境可能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使我们感到不适应和不安。
安全感的需求:熟悉的环境和稳定的生活方式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变化意味着打破这种安全感,进入一个不确定的状态。我们害怕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失去现有的舒适、面临新的挑战等。
6)对孤独的恐惧
归属需求理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有着强烈的归属需求。孤独意味着与他人缺乏联系,违背了这种归属需求。被他人抛弃更是直接切断了与社会群体的联系,这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没有价值和地位,从而产生恐惧。
早期童年经历:如果在童年时期经历过被孤立、被忽视等情况,可能会在内心深处留下创伤,导致成年后对孤独更加敏感和恐惧。
7)对死亡的恐惧
生存本能:从进化的角度看,生存是生物的本能。死亡是对生存的否定,这种本能促使我们害怕死亡。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有的感知、体验和追求都将停止,这与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相违背。
对未知的延伸:死亡是最大的未知,因为没有人真正知道死亡之后是什么样子。结合对未知的恐惧,死亡后的虚无或未知的状态会引发人们深深的恐惧。
03
那么,如何摆脱这个“怕”习惯呢?
建议做好这3件事:
1)认知解离,停止“灾难化想象”
人为什么会焦虑?很多时候,这源于一种思维陷阱——“灾难化想象”。
这是一种认知扭曲,有这种思维的人,遇到事情时,通常会假想事情最糟糕的可能性,将后果灾难化,甚至脑补不可能的事情,自己吓自己。
有人被批评了,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联想到自己会被辞退;有人失业了,感到自己前程暗淡,联想到以后自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有人业绩不好,就觉得自己太没用了,联想到自己今后再无出头之日......
当你去灾难化想象未来的事,你就会觉得无比绝望、焦虑。但这些担忧和顾虑,真的发生了吗?
《积极心理学》中说:“人类所担心的事情,或者说每个个体所担心的事情,其实将来90%都没有变成现实,但是你为它付出了90%的瞎耽误功夫和担心。”
你看,真正让你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的认知,是你头脑里的“灾难化想象”。
那,怎么办呢?你就要做到在认知层面上停止灾难化想象。
这里所谓的“解离”,就是指你要看见你的想法, 可以不带主观情绪地去描述客观事实。你可以撰写日记,将你的焦虑的想法、反刍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然后可以将“自我”和“问题”区分开,就是你要搞清楚哪些是情绪,哪些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接纳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认知,用更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当下的问题。
可以反复提醒自己这几句话,摆脱灾难化思维:
“我所担忧的事情,绝大多数都不会发生。”
“即使发生了,对我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
“我永远比自己想象的更有能力去克服问题。”
当你这么看待问题的时候,你就不会放大你的焦虑情绪,而是会专注在事情上。
2)直面恐惧,用行动化解焦虑
我们常说,抑郁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过去,总是在回忆过去的失败,然后就会不断自责和后悔;焦虑是对未来的、尚未发生的事情担心。而健康的心理是活在当下,就是你要专注在那些真实存在的问题上,把当下之事做好。
外部的世界哪怕再不可控,你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5%的改变开始,用行动去化解焦虑。当你去做一分,未来就变得确定一分。未来确定一分,你的焦虑就会减少一分。
比如,你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每次一想到要在众人面前讲话,就焦虑得不行。那你不妨直面自己的恐惧,去参加演讲培训班。通过不断刻意练习,你是完全可以克服这些困难的,自然焦虑也不复存在了。
过去无法改变,但可以在当下改变“客观存在的问题”,然后成就将来。所以,你一定要行动起来,行动是治疗焦虑的良药。
当然,如果做这件事太困难,让你望而生畏,你可以将大的问题,拆解为一个小目标,一步步来实现。
当你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你就会建立信心,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定位速效法。
你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强大,这时候就不会深陷过去的负面情绪里了。
3)保持正念,觉知当下
正念,就是拥有平常心,用非评判的态度活在此时此刻,不掺杂过去和未来的想象。
事情有些糟糕,但是努力之后结果还是很糟糕,那这个时候,不妨接受现实,顺其自然,这是努力过后的平常心,是允许一切发生的坦然。
这世上,没有不变的定数,一切都在无常的变化中。你太较真儿,太看重得失,内心有了牵绊,反而事事瞻前顾后,内耗焦虑。与其如此,不如顺其自然,接纳和面对未来的一切不确定,不论发生什么,都准备好坦然地面对和接受,对当下的真实保持觉知,活在当下。
宋代有个大词人苏轼,官运不济,一贬再贬,常年被流放在外。一开始他也抑郁焦虑、内耗不断,但后来他换了种心境,只把一切遭遇当寻常。
他在东坡开荒种地,筑水坝,建鱼池,自称“东坡居士”。闲暇时,他就邀请农夫、樵夫来家中谈天说地。有朋友自远方来访,他就和对方泛舟湖上,共赏自然美景。他也颇爱美食,自创的“东坡肉”美味无比;他也经常跑到江边垂钓,蒸出来的“东坡鱼”美味可口。在惠州时,当地遍地瘴气,食不果腹。可当他发现丰腴甜美的荔枝,便大笑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辗转在尘世间,谁不是一路同苦难相伴,与艰难同行。但正如爱尔西·麦可密克所说:“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时,我们能省下精力,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的生活。”
当你有了这种心态,哪怕是再苦的日子,你也能捕捉到生命的乐趣。
最后,总结一下:
容易焦虑的人,都有一个共性:怕。
如何摆脱“怕”的习惯呢?
认知解离,停止灾难化想象;
直面恐惧,用行动化解焦虑;
保持正念,觉知当下。
记住一句话:不是焦虑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焦虑。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