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虚假自体”的存在,会让人过于在意别人想法

发布时间:2023-02-15   浏览:

就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物质充裕,生活顺遂,但始终处于不安和患得患失中,很少体验幸福的感觉。

 

这样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和声音,精神内耗严重,经常处于焦虑和压力下,很可能是受到了虚假自体的影响。

 

虚假自体是什么?

 

一个人围绕着他人的感觉成长,形成的就是虚假自体。

 

具备虚假自体的人,无法体验到关系的安全感和互相满足感,甚至会引发其他人格障碍。

 

他们无法碰触真实,会创造一个外壳跟外界建立联系,甚至他们有可能还挺受欢迎,工作状态稳定,朋友关系和谐。

 

但这种关系是虚假的,正常的关系是双向的,我们跟外部世界彼此滋养,可虚假自体的人,他们的关系是单向展示的,他们不断向外界证明我是善解人意的”“我是有才华的”“我要确认下我能给你什么

 

然而,当事人感受不到关系对自己的滋养,因为他隐藏了真实自体,所以无法真诚的表现自己,无法真实的触摸自己,无法找到意义感和稳定性。

 

《有限责任家庭》中,对于虚假自体有一段很形象的描述:真实自体就像自带电池的笔记本,一个好的关系可以给自己充电,没插电源的时候也能照常运转;虚假自体没有带电池,只要关系断裂,就像被拔掉了充电线一样。

 

具备虚假自体的人,会经常遇到这两类困惑:

 

1)他们的价值感依托于关系,所以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外部的些许波澜都能让他们情绪起伏很久,甚至第三方的情绪跟自己无关,也容易归咎到自己头上。

 

2)因为缺乏真实自体所以经常伴随无意义感和不存在感,越是痛苦越试图通过关系维度解决,不断告诉自己我要变得更好更强大,更受欢迎,就可以不那么痛苦了,但往往事与愿违。

 

举个例子,在我的咨询中,经常看到这样纠结的人,比如有异性来追自己,明明不喜欢,但如果追求者表达热烈,自己就往往会陷入纠结和痛苦。

 

拥有真实自体的人,能够较为轻松的处理关系:虽然你喜欢我,节日为我准备了花,但抱歉我并不喜欢你,所以,我即使收下,也不愿意赴约;而拥有虚假自体的人,则会非常纠结,虽然不喜欢对方,但拒绝对方会给自己内心带来很大恐惧。恐惧对方因为自己的拒绝受伤,恐惧不接受对方的表白就会永远失去这段关系,从而无法坦然面对这种冲突情况。

 

虚假自体是怎么形成的?

 

真实自体虚假自体的区分,可以说是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的一大重要贡献。

 

一个人的自体形成,主要源于原生家庭,尤其是婴儿生命早期的母婴之间的互动变化,最重要的是母亲对婴儿的需要所做出反应的特性。

 

母亲(也泛指其他主要养育者,比如父亲、长辈、保姆)需要及时回应婴儿的需要,婴儿需要感到自己是强大的,需要感到母亲会回应他的愿望,需要感到母亲想要并且愿意回应他。比如:目光的注视、对婴儿自发行为地鼓励、对于婴儿一颦一笑地理解等等。这样给予孩子及时的回应来满足其全能自恋,在孩子长大后,就能留出空间让他自己探索世界和自我的真实。

 

但如果母亲不想或不能及时回应,反而要求婴儿调整自己以适应母亲,就会出现问题。比如,母亲是一个控制欲强,存在自恋障碍的人,那么婴儿想要生存,只能不断去适应,自然会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真实。

 

同时,还有在儿童阶段发展出的虚假自体,它们的一个重要使命是通过使真实自体隐藏起来而保护它,这种功能是通过顺从环境的要求而实现的

 

长大成人后,这些人与世界的联系往往是通过一个顺从的外壳,他们容易猜疑,倾向于退缩,只能通过保护性的外壳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一外壳明显具有强迫性和顺从性,但却割裂了与人有意义的联系。之前我经手过一个问题涉及这方面的咨询案例,来访是一个女性,虽然家境殷实工作不错,但她的言谈举止充满了沮丧感,没办法正视自己的存在。

 

经咨询发现,她的母亲是一个充满了焦虑感的人,早年间夫妻关系不和为了孩子选择隐忍不离婚,可导致的后果是:母亲经常把不幸推到她的身上。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这样,这是她听到母亲最多的抱怨。她感知到母亲的脆弱和抱怨,可年少的自己只能不断屈就于母亲的情绪,照顾母亲的情绪,把不属于自己责任揽在身上,从而逐渐丢掉真实自体。

 

以至于后来,她的虚假自体一直让她不断消耗能量,据她所说,她依赖关系又惧怕关系,别人的社交都能轻松开心,每次她参与社交场合,都会觉得十分疲惫,好像周身的能量都被抽走。

 

那么,如何疗愈虚假自体?

 

首先,是觉察,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自己无法面对真实的现状?

 

比如,其实我本人也有一定的讨好型人格,很担心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不够好。在我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性格特质的时候,经常想到一些小时候的具体场景:

 

小时候我身体比较弱,经常发烧感冒,但如果是低烧,我宁可承担病痛,都不愿意跟家里人讲生病了要吃药。因为如果我讲了出来,父母一般会这么评价我:都怪你,不注意锻炼身体,又生病。是不是又在外面偷偷吃了不该吃的东西?

 

父母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小时候的我就把生病我自己不够好关联了起来,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

 

乃至于长大后,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不敢展露真实,于是我接触心理学,尤其是阿德勒流派的个体心理学,不断暗示自己:我是优秀的,我是可以向这个世界发出真实的声音,大家是可以回应我的,即便有人讨厌我,也并不能说明我自己不是好的。

 

是觉察让我逐渐明白了内心的情绪按钮是什么,让我可以面对它,挑战它。

 

然后,是学会取悦自己。

 

我的工作是倾听和表达,生活中总会累计很多负能量。所以,我会经常提醒自己,要保证生活中有1-2件,不需要深度思考,只要做了就能取悦自己的事情。

 

比如,这种事情可选项有很多,食物,运动,游戏,看书,学个乐器,练练字等等。对我个人的特性和兴趣而言,自己看会书,或者是跟朋友一起露营、聊聊天,吃吃榴莲披萨就很好。

 

不管我当下对么疲惫,只要我能放下工作焦虑去专注上述这些事情,就能感觉到能量的回归。

 

最重要的是,我从来不会因为做这些而自责,哪怕偶尔吃披萨吃多了,我都会觉得在当下这是值得的,相比于自己内心的愉悦感,这点不至于影响健康的损失简直微不足道。

 

所以,把获得能量取悦自己列在人生的高价值序列上,是很重要的,毕竟我们一切努力的外在,都应该为真实的自己服务。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群力店(哈尔滨市道里区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自律的孩子,不是“管”出来,而是“尊重”来的
下一篇:缓解负面情绪的一些方法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