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亲子关系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孩子

发布时间:2023-05-15   浏览:

孩子以及所有的人需要的,

是爱加上界限,

而不是只能二选一。

文章节选自:《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作者:【英】菲利帕·佩里

01界限对任何人际关系都很重要。

界限是你在沙滩上画的那条不许别人越过的线,超过那条线就是你的极限。一旦突破极限,你便不再冷静,无法控制情绪。所以最好在达到极限之前,先设定界限。

举个例子,你对孩子说:“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接着就把钥匙拿走。你可以平静但坚定地陈述界限。而当你达到极限时,就已经没有那样的控制力了,也许你的反应会令孩子感到害怕,也许你会直接夺回钥匙,对孩子大吼大叫。

有时家长觉得设定界限很难。例如,经历多次流产、做试管婴儿或经历某些悲惨情况(比如另一个孩子过世)后,好不容易才生下一个孩子,父母可能会被那种幸福的奇迹所蒙蔽,因此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把孩子当神一样供着。

没有界限时,孩子不会知道你和其他人的极限在哪里。如果你从小就觉得自己很重要,无所不能,别人对你有求必应,那么你可能从良好的自尊变成自欺。每个人都需要界限,以便有某种架构来支撑生活并学习和他人一起生活,孩子也不例外。

你应该养成一个习惯,通过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来划定界限,所以你应该说:“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而不是说:“我以前告诉过你,你不能碰我的钥匙。”即使孩子仍无法理解语言,如此界定你自己也是家长应该养成的好习惯。以后你和青少年划定界限时,孩子更容易听懂“我需要你十点前回到家”,而不是“你年龄太小,十点以后不该在外面逗留”。

下面是一封来自朋友的电邮,我刚刚和他分享了“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的理论。

 

前几天晚上,我没像往常一样对孩子说:“快去刷牙,快去!我已经跟你说了四次了,我不会再说了。你要是现在不去刷牙,我就不让你玩电脑了。

这次我这样说:“今晚我真的很累,我实在不想听我自己唠叨你去刷牙了。现在可以请你主动去刷牙吗?”

他照做了,我真爱他。

02设定界限的方式

1)如果你希望自己设的界限是有效的,就不要发出空洞的威胁。

在孩子意识到你的威胁很空洞之前,会一直觉得那听起来太可怕了,这很容易破坏孩子的思考流程,而不是帮他学习思考。而且,一旦他知道你的威胁可能是空话时,他就不会把你当一回事。

所以,你需要说到做到,不要心软退缩而把钥匙(或其他东西)又交给孩子。孩子可能因此发脾气,你可以同情他因为得不到钥匙而感到失落,但同时要坚守你的界限不给他钥匙。

面对婴幼儿时,你设定界限的方式是,把孩子抱离你不想让他做或打扰的事情。这样做时,你必须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是在“宠坏”他。

例如,你可以说:“我不能让你逗狗,所以我要把你抱起来,离开狗的身边。”即使孩子还不会说话,你亲切但坚定的语气,以及你把他从正在进行的事情上移开,可以逐渐让他知道你不赞成他做的事。

或者,你也可以说:“我带你离开房间,是因为你不能在别人演讲时吵闹。”孩子可能听不懂你的话,但他会开始具体了解什么行为是合适的,什么行为是不合适的。

如果孩子把玩具键盘拿来当武器,你可以示范给他看,键盘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打人或乱扔的。接着你可以说:“除非你拿键盘来玩,而不是拿来打人,否则我要拿走啦。”如果孩子的不当行为依然持续,你就把键盘拿走。

 

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要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离开现场”,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孩子会学会认真看待你的话,因为你是言出必行的人。

这种方法令我讶异的是,当孩子大到你无法直接把他抱离现场时,他已经知道你是说到做到的人,所以,他会按你的指示做,就像以前你可以直接把他抱离现场一样。

如果孩子已经过了“你可以直接抱离”的阶段,你应该借由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他来设定界限,不要陷入理由之争。

切记:你和孩子站在同一边,你们双方都希望彼此满意。

为了达到那个目标,你需要倾听及同理他的感受,包容他的失落感,学习何时该坚定立场(例如,接近你的极限时,或孩子的安全岌岌可危时,或更常见的是,你担心他的安全已经超出你能忍受的范围时),何时该灵活应对(例如,长远来看改变计划或期望,不会危及任何事情的时候;你为了维持形象而坚定立场的时候;你想要操纵孩子,而不是理解孩子的时候)。

我写这段文字时,听到一些孩子在邻居的花园里玩耍。他们变得越来越吵,好像都玩疯了。接着,我听到一个大人对他们说:“我觉得你们太吵了。你们可以在外面安静地玩,不然就进屋玩。”

我喜欢她那坚定但平静的语气,我感觉放心多了,仿佛我是那些失去控制、需要界限的孩子之一。

过了一会儿,孩子又吵了起来,那个大人再次出来,以更坚定的语气说:“好了,你们都进屋吧。”孩子们成群走入屋内,他们都知道她是认真的。

2)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

与其说“不要在墙上画画”,不如说:“墙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画画的地方,这里有一些纸。”

下面是关系破裂后的修复例子,看看母亲吉娜是怎么对待两岁的伊娃的:

我们刚刚玩得很愉快。伊娃画画后去洗手,她在洗脸盆里装满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一边。

我说:“伊娃,你好细心。”她说:“是的。”接着她拥抱我。

 

我这才意识到,以前我说话不是那么正面,我通常是说:“别把水洒出来。”“不要把地板弄湿。”她的拥抱是对我这种温和教养行为的奖励。

3)界定要依据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理所当然”。

家长划定界限时,常假装那不是在界定自己。

我们可能会说:“这个节目结束时,你必须关掉电视,因为你看太多电视了。”这样讲是在界定孩子。但没有人喜欢被界定或被告知他需要怎么做,尤其是他认为自己不需要的时候。

在这个例子中,其实你真正的意思可能是:“我不想看电视了,所以这个节目结束后,我会把电视关掉。”此时,你就可以界定自己,而不是对孩子(和你自己)假装你很客观,这样做也是对孩子的良好示范。你是在示范,你倾听你的感受,并从感受中了解你想要什么,接着就去执行。这是维持理智的关键。

而且,你可能看过一些专家主张,孩子一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一小时不好,所以你告诉孩子他看太久了必须关电视时,可能会觉得你是在陈述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孩子并不觉得一小时很久,所以,那样说很可能会挑起亲子之间的“事实网球”。

所以,你此时更应该界定自己,使用“我陈述句”来设定界限,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希望你一直看电视,所以这个节目结束后,我会关电视。你想玩点别的吗?要不帮我一起准备晚餐?”

对孩子发脾气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精神创伤,使他封闭起来,不愿沟通。所以,你最好知道自己的极限,并在你达到极限之前坚守界限。

界限是别人该停止行为的时候,极限是别人超越界限后,你情绪爆发的时候。如果你发现孩子看两了个小时的视频或动画片后,你会失去理智,那么两个小时就是你的极限,你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前设定界限。

界限对被设限的人有好处,也对设定界限的人有好处,我们不该假装。如果假装你设定界限有合理的理由,你等于是在教孩子把真实的感受藏在合理的理由背后,那会导致沟通变得更困难,因为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擅长编造合理的理由,而不是表达感受。

除非你从一开始就习惯清楚地沟通,你也习惯谈自己的感受、聆听孩子的感受并认真看待孩子,否则你很难进行比较复杂的亲子对话(例如谈性与色情、负面新闻、压力和感受)。

如果你为界限编造理由,即使理由听起来很合理,你也会陷入各种困难。

“爸爸让我八点睡觉,为什么你说我七点半就必须睡觉?”小孩会纳闷:“谁是对的?”

其实你的真实想法是:“爸爸觉得你八点睡没问题,但我觉得不可以。今晚我希望你七点半上床睡觉,因为我想在八点开始工作,不受打扰。”

我们都需要诚实地对待孩子,这表示我们应该与孩子分享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假装我们没有任何感受。

我们的感觉和个人喜好,无可避免会影响我们的决定(例如孩子应该何时睡觉),我们不能假装个人感觉或偏好不会影响我们的决定。

设定界限的经验法则是,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例如,孩子放音乐的声音很大,打扰了你。孩子沉浸在音乐中,不亦乐乎,你却开始烦躁起来,怒气冲冲。

换句话说,你正在接近你的极限。这时你可以界定自己,描述你的感受,而不是界定孩子。你可以说:“我觉得音乐太大声了,我想请你调小声一点。”而不是说:“你的音乐太吵了,把音量调小一点。”

4)改变无意识的模式,用同理心尊重孩子的个体性。

我的父母对我发号施令或划定界限时,就从来不界定自己,我记得那感觉很令人不快。当时我可能不太清楚原因,但我总觉得不太对劲,他们的说法令我感到愤怒又孤单。

因此我决定,等我有孩子以后,我会采用不同的方式。

我会对孩子诚实,对她说实话。尽管我告诉女儿我觉得很冷又无聊,想赶快离开游乐场,感觉那就是在承认我很自私,但如此界定自己,效果很好。

 

借由示范及说出我的感受,接着说出我想说的话,女儿也学会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不会陷入理由之争。

什么是理由之争?

理由之争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打“事实网球”,假装感受完全不影响决定,但对话持续升温,变成争吵或对立。

例如:

大人:“我们得走了,因为我们需要回家做午餐。”

孩子:“不需要啊,我们可以吃昨天的剩菜。”

大人:“不管怎样,现在都该回家吃午餐了。”

孩子:“我不饿,如果你饿了,袋子里有苹果。”

大人:“你需要吃正式的午餐,我们现在要回家了,就这样。”

孩子:“哇——(大哭)”

如果你发现自己常陷入这种争论,那是因为你无意间教了孩子“事实网球”的规则。

你可能以为提出一个牵涉到孩子的理由(“现在是你吃午餐的时候了!”)感觉比较好,或听起来不显得你很自私,但那不是你想离开游乐场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你自己想吃午餐。

你摆出前面那个理由,反而给孩子太多的争论空间。如果是你想吃午餐,他无法跟你争辩那个事实。所以,摆脱理由之争的方法,是描述你的感受,说出你想要什么。

每个人都分享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假装一切都是为了某个理由时,协商就容易多了。

所以,请试着这样做:

大人:“我们得走了,因为我想吃午餐。”

孩子:“我不想走。”

大人:“我很抱歉,我知道你还想再玩一会儿。但是我现在不吃午餐的话,会饿得发脾气。我再给你两分钟玩游戏,然后我们就走。”

 

接着,你要坚持到底。

我记得有一天,我告诉女儿,我在游乐场觉得又冷又无聊,所以我们五分钟后要离开,她主动跟我说:“你想走的话,我们也可以两分钟后就离开。”我听了非常惊喜。

孩子获得倾听,感受也获得重视时,他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不会因为失落而发脾气,也更愿意跟你和睦相处,并学会发挥同理心;

未获得足够聆听的孩子,要求则比较多。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麦墨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群力店(哈尔滨市道里区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用“陪伴”帮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
下一篇:教育:别为了某个外在标准走得太快,落下了内在灵魂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