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并不是什么特别恐怖或美妙的东西,反之,它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基本特质,我们必须如实经验它。
怠惰是人之常情,但不幸的是,它抑制了人们的觉醒能量,而且会逐渐侵蚀我们的信心和力量。怠惰的种类有三种——偏好舒适、丧失情感以及“毫不在乎”。第一种惰性是偏好舒适,它奠基在我们想躲开不方便的倾向之上。我们总想休息一下,给自己放个假。但是抚慰自己、哄自己,却变成了一种习惯,我们会因此而变得懒散与丧失气力。譬如下雨天,即使只有一条街的路程,我们都不肯走,因为怕被雨淋湿,宁愿开车。还有,只要感觉有一点热,我们就开冷气,只要一感觉到冷,我们就开暖气。如此一来便失去了对生活的触感。我们只相信立即生效的东西,而习惯于依赖机械化的成果。这种类型的惰性会增强我们的侵略性。我们往往对不方便的情况变得易怒。车子发动不了,停水断电了,冰冷的地上没有垫子可坐,这时我们的火气就上来了。偏好舒适的倾向会钝化我们的听觉、视觉和嗅觉,也会让我们无法满足。然而我们隐约地知道,纯粹的享乐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快乐。第二种惰性是丧失情感。我们有一种无望的感觉,一种“我很不幸”的绝望感。我们觉得自己是如此贫乏,而不想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坐在电视机前吃饭、喝酒、抽烟,无意识地一个节目接着一个节目看下去。我们完全无法动弹,也不想让自己那无感的心透透气。即使好不容易启动身体去打开窗户,心中却仍有一股羞惭感。我们虽然挤出一些打破惰性的外在动作,但内心还有一股无望的感觉。这些小动作仍旧是丧失情感的展现。我们还是在对自己说:“我是最糟的人。我是没有希望的。我永远不可能做对一件事。”我们真的不想放自己一马,我们已经忘了该如何帮助自己了,因为我们缺乏解脱自己的洞见与智慧。第三种类型的惰性——“毫不在乎”——的特征就是嫌恶。我们竖起中指向世界抗议。这种心态有点像是丧失情感,但更强硬一些。丧失情感的状态中至少还有一些柔软与脆弱,毫不在乎则更具有攻击性,更大胆无礼。“这个世界简直是一塌糊涂。它什么也不能给我,所以我干嘛要在乎它?”于是我们上酒吧,整天喝得烂醉如泥,如果有人找我们的碴,我们就打架闹事。或者干脆拉下窗帘,倒在床上,用被子蒙住自己的头。如果有人想为我们打气,只有请老天帮帮他了!我们耽溺于无价值感和自我贬抑中,一点也不想找到出口。我们只想呆坐在椅子上,让郁闷的感觉愈来愈加重。我们利用怠惰来达到报复世界的目的,而这类的怠惰很容易转变成回天乏术的沮丧。
人们时常利用三种惯性模式来处理怠惰或任何一种恼人的情绪,我称它们为徒劳无益的对策:攻击、耽溺和忽略。“攻击”是其中最受欢迎的对策。每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怠惰时,就会开始谴责自己。我们为自己的贪图舒适、自怜或赖床而产生自责和羞愧感。我们总是在罪咎感中挣扎不已。“耽溺”的对策也是很常见的。我们往往合理化自己的怠惰,甚至为它拍手叫好,“我就是这副模样。我有足够的理由生气或一天睡二十四小时。”其实我们很可能是摆脱不掉自我质疑和一股不对劲的感觉,然而却说服自己赦免自己的行为。“忽略”的计谋也是很有效的,至少可以维持一小段时间。我们与自己解离、出神的或是麻木不仁。我们竭尽所能地和自己赤裸裸的习惯保持距离。我们的生活好像由自动驾驶仪所操控的,而我们总是避免贴近地看一看自己正在做些什么。
精神勇士的修心练习提供了第四个选择——一种解脱的对策。这个策略就是充分去体验我们一直在抗拒的事物,不再存活于三种惰性之中。我们开始对这三种隋性产生好奇心。我们练习不再抗拒我们的抗拒心,在心尚未变得僵硬之前,便深入感受内心的柔软地带和无所依恃的空境。觉察到自己不想检查自我的惰性或其他习性,是很重要的一项修持。我们想延续三种徒劳无益的对策,原因是我们以为它们会带来安慰。我们只想继续逃到偏爱舒适的倾向里,永无止境地说服自己丧失情感是合理的,或是反覆咀嚼着“毫不在乎”的宿命观。但是到了某一个时刻,也许会因为感到好奇而开始问自己:这时也许就会想到要改变了。这时我们才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要实验一下精神勇士的慈悲修炼了。只有在这个时刻,我们才了解安住在柔软地带而不僵化自心是什么意思。
于是我们开始深入观察自己的惰性,直接体验到它的本质。我们开始认清自己对不自由、羞愧感、嫌恶或麻木不仁的恐惧,也开始认清其他人同样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开始留意自己心中的对白,并意识到它们会导致身体的紧张。持续不断地练习,我们终于明白自己不再需要相信这些剧情故事了。我们行自他交换、坐禅、发菩提心,开放地面对赤裸的情绪能量。我们开始感到柔软,并体悟到每个人都和我们一样有情绪上的困扰,而人人都有能力解脱。惰性并不是什么特别恐怖或美妙的东西,反之,它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基本特质,我们必须如实经验它。也许我们会在惰性里发现令人焦躁不安的特质。感觉上它似乎是迟钝、沉重的,或许也是脆弱而鲁莽的。无论意识到的是什么,只要进一步探索下去,一定会发现到一股无所依恃、无实质性而又清醒的能量。直接而无言地面对惰性,这样的体悟是深具转化力的。它能释放出巨大的力量,而这股力量通常是被我们逃避的习性所掩盖的。只要不再抗拒惰性,认为自己懒惰的那份认同感便彻底瓦解了。一旦拿掉自我的眼罩,视野就开阔了,眼前的景致也变得清新了。惰性或其他任何一种魔障,便如此这般地将我们导入慈悲为怀的生活里。
- END -
内容均来源网络,转载自公众号:WAKE微可心灵,原文作者:佩玛·丘卓,译者:胡因梦 图文仅做公益性分享使用,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注明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医大一院店(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22号10楼K座)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