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案例分享:让孩子自信表达

发布时间:2019-05-08   浏览:

案例分享:让孩子自信表达

 

孩子并非无话可说而是不敢说

文/周瑞玲

 

ca8231530ff897324d30d9d8e8fb388b.jpg


  在我十余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们在介绍自家孩子的问题时,会抱怨孩子平时不听话或者不爱说话,大人们费尽心思想与孩子交流,但孩子总是敷衍。甚至,在我们建议家长们多多拓宽孩子的业余爱好时,家长们更是叫苦不迭地说“我们是按照心理老师的建议带动孩子多多参与社会活动,但是孩子们根本不喜欢和大人们在一起”。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孩子们真的很封闭和自闭,还是说受了什么外界的阻力而不愿意与家长们沟通和交流呢?经过大量的心理咨询总结而言:大多数不爱说话的孩子并非无话可说,而是不敢说。

 

  ******一个家庭,我们可以发现父母与子女是如何交流的。大多数家长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是单向性的或称指导式的。虽然青春期的孩子会有叛逆和顶撞父母的,但早期,孩子一般也不直接在语言上对抗父母,这与中国文化原型中的“礼貌”“孝顺”有关。更多的信息流露在孩子率真的表情、情绪与行为变化中,遗憾的是父母们常常视而不见。以下,我们例举两例常见家庭对话场景。

 

 

 

  【场景一】

 

  孩子回家,母亲问:“今天怎么样?”

 

  孩子犹疑的回答:“还行。

 

  父亲立即插嘴:“什么叫还行?”

 

  孩子挤出一点笑容说:“没被老师批评”。

 

  母亲紧逼说:“没被批评就行吗?”孩子无语。

 

  母亲又说:“什么时候你能得到一次表扬,让我们高兴高兴?”

 

  孩子嘟囔说:“好的。”

 

  父亲接着说:“别敷衍你的妈妈,她可是为你操够了心。”孩子的脸毫无表情。

 

  父亲加重了语气:“你知道怎样做才能得表扬?”

 

  孩子局促不安的回答:“不知道。”

 

  父亲严肃地说:“首先是学习好,刻苦上进,听老师的话……”孩子一直僵持在水深火热中等待交流的结束。

 

  终于母亲说:“快洗手吃饭吧!”

 

  孩子的脸马上松弛下来,高声的说:“好呀。”匆匆的逃离。

 

  这样的交流中,交流的内容、意愿、交流方向是由父母决定的,孩子只是被动地应答,他的表情和体态信息是不安与不满,但父母还是坚持了教育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场景二】

 

  母亲生气地对女儿说:“瞧你都15岁了,还不愿分担一点家务,你真是太懒了!”

 

  女儿对母亲说:“好吧,我来拖拖地”。表达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讨好,但内心隐藏着一种防御,害怕与母亲继续交流。

 

  女儿在拖地的时候,母亲却大声叫到:“瞧你拖的地!还不如不拖。养你这么大,连拖地都不会!”

 

  父亲在进门看到妻子在教训女儿,对女儿说“你确实太懒了,这多大了应该帮家里多干点活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能独立了。”

 

  父亲又转身对妻子说:“都是你把女儿惯坏了,也不关心我有多累……你天天在家,就指望你把孩子管好,结果就弄成了这个德行……”

 

  母亲更加气愤地说:“就知道说我,你呢?一天天看不到人影,家里的事你一点不管。”

 

  父亲也生气,又对女儿说:“我们天天为了你,在外面辛苦挣钱,你就不能让父母省点心,让你好好学习,你看看你的成绩对得起谁呀?”

 

  母亲在一旁说:“为了爱你培养你,我们才要求你干点活的,你还委屈了。”

 

  女儿被迫处在一种应答无措、左右为难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是输,变与不变都毫无出路。不拖地,要继续忍受母亲的指责和埋怨;去拖地也要忍受母亲新的指责和埋怨,横竖都是不快乐。由于来自母亲的信息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长的动力被减弱。孩子心中的感觉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摆脱母亲对我的不满。”

 

 

  

  通过以上两段家庭交流片段,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家庭问题和教育问题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中的敌对关系。母亲是问题的提出与结束者,她可以用孩子的问题把父亲卷入家庭情感,父亲回应了母亲,让家庭感觉还团结一致。在面对孩子时,夫妻产生了少有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却把孩子当成了管控对象。这样的家庭不是和谐的,恰恰相反,会让孩子早早的失去对他人的感情信赖,会在日后与社会他人交往时,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第二,亲密感的缺失。父母觉得自己是在尽父母的责任,表达一种对孩子的关爱,但潜意识的语言却是:“我已尽到责任,好不好只能看你自己。”尤其是,有一些家长特别爱讲大道理:好好学习、专心刻苦、勇敢坚持等等类似的语言,并没有深入的共情,也没有与孩子站在一个角度去体会童年和少年,没有体会到孩子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家庭交流在情感上是疏离的。孩子并没有在说话中得到能量的补充和自信的提升。

 

  第三,心理症状形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交流中感觉到什么,除了压力还是压力。孩子自我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完整的自尊、自信、自立的心理能力,这比孩子的其它能力要重要十倍百倍。学习成绩如果成了判断孩子行为的唯一指标,父母离疯狂就不远了。在一个家庭里,无论孩子有多少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麻烦,只要学习过得去,家庭一般不会带着孩子去找医生。一旦孩子的学习不好,家庭很容易从孩子身上找到“原因”。在我的心理咨询室里,我会问:“如果你的孩子的心理问题治好了,父母怎样看出来?”父母的回答常常是:“孩子能做到爱学习和学习好”。

 

  第四,通过“教育”来发泄对子女的不满。在中国的文化中,父母喜欢把对孩子的愤怒,包藏在一种对孩子的貌似关心中,越是与子女关系不好的父母,越易于通过“教育”来发泄对子女的不满。结果,孩子长期处在一种“表面关心,本质受伤”的悖论情景,而且孩子还不能评述或反抗这些矛盾信息。慢慢地孩子会借助矛盾的信息来逃避惩罚,以扭曲的行为方式来应付所有的关系,失去了发展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出现人格分化延迟。家庭成员不知道对方是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正如母亲说:“为了爱你培养你,我们才要求你……”,而孩子却知道接下来可能是大祸临头。贝特森认为这种矛盾情景是青少年产生精神分裂或情绪障碍的决定因素。

 

  第五,家庭循环冲突形成。父亲抱怨母亲不关心自己,母亲抱怨孩子的麻烦太多,孩子抱怨父亲不喜欢他。结果是父亲惩罚孩子,导致父子关系更差,孩子为难母亲,让母亲的教养更难,母亲迁怒父亲,使夫妻关系更加恶劣。许多家庭出问题原因在是父亲或母亲困扰于一些所谓的“正确的教育理论”不能变通,也不能对孩子因势利导。我们通过一种对是非的含糊技术,抹杀对与错的差别,让父母从关心自己的对错转向关注彼此间的共性,关注孩子内心的感觉。

 

  第六,语言的雕刻作用。在我咨询中,听取家庭的故事时,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障碍,都隐含着一种关系补偿,补偿幼时被父母欠缺的东西。父母不能纵向来看待孩子,而是在一个横断面对孩子说:“你都这么大了,还这样……”我们也看到这样的家庭情景,父母总是通过一些否定性语言来评价孩子,当这样的信息达到一定的量,孩子会不加识别的把它内化在自己的意识里,慢慢的真的发展出那些糟糕的个性。如果父母总是用肯定性的语言来激励,欣赏孩子,孩子无意识间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特性,这类现象被心理学称之为语言的雕刻作用。

 

  【心理提示】

 

  家,应该是一个充满温度和爱意的地方,而当今,有多少家庭中,爱要以各种理由来维系:孩子的成绩好才被爱,丈夫能挣到钱才能得到爱,妻子有美貌才能配得爱,老人有权位才能得到关心和陪伴。条件化的爱、功利化的爱只是让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不断拉开拉远。孩子早期成长是一生中最最艰难的时刻,这个时期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父母作用更是尤为重要。成绩、经济、地位、美貌、学历都不是爱的标准,爱一个人——就体现在他最艰难的时刻给予他最需要的关心上。而家庭成员间关爱,更是超出一般的人际关系,更要不断给予人生艰难时刻的安慰和无条件的包容与理解。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新生力量,也是全社会的新生力量,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关乎家庭和社会的进步。并不是现在的孩子们难题多多,恰恰是这个时代的大人们还有进一步需要修为的地方。让孩子自信做事,善于表达,热切探索,拓展人格,多维进步……伴随孩子,我们大人更应该“一同成长”。事实也证明,善于共同成长的家庭,孩子是幸福的。

 

图片来源:雪 Takashi Yasui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医大一院店(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22号10楼K座)
 地址2: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上面有我们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一记耳光背后的心理分析
下一篇:咨询主题:初恋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