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躯体化症状及表现
躯体化一词是本世纪初Stekel创用的,当时是指"根深蒂固"的神经症借以引起躯体性失调的过程假设。躯体症状的出现和持续出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但患者时常拒绝探讨心理病因,认为其疾病是躯体性的,要求进一步检查,即患者将心理的问题转化为躯体上的不适。
躯体化障碍表现为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并多伴有社会、人际或家庭行为方面的严重障碍。起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女性多于男性。有资料表明,当前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与心理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由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1/10。
最常见的躯体化症状:
头昏、头痛、耳鸣、乏力、睡眠障碍、胸闷、心慌、慢性疼痛、咽喉梗阻、厌食、腹胀、腹痛、胃痛、尿频、脸红、恶心、呕吐、暴饮暴食、紧张、出汗、四肢颤抖、******减退、体重明显下降、更年期心理躯体化等。
同时伴有:感觉兴趣丧失,无愉快感;感觉精力减退或疲乏感,对未来的事总感觉不满意;感觉自己有社会罪恶感;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联想困难或自我感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伤行为;
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
1.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主要表现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重要的特点是应激引起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可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患者为此进行过许多检查,均没有阳性发现,甚至手术探察却一无所获。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并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很少能够完全缓解。
2.疑病症:
疑病症是指患者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疑病观念)。患者因此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患者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常伴有焦虑或抑郁。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的疑虑或优势观念也属本症。本障碍男女均有,无明显家庭特点(与躯体化障碍不同),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3.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该紊乱主要表现为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征。患者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基础上,又发生了非特异的,但更有个体特征和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经检查这些症状都不能证明有关器官和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因此本障碍的特征在于明显的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以及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具体临床特点如下:
(1)症状是主要或完全受自主神经支配与控制的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所致。
(2)最常见最突出的是累及心血管等系统(“心脏神经症”)、呼吸系统(心因性过度换气和咳嗽)和胃肠系统(“胃神经症”和“神经性腹泻”)。
(3)症状通常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特点是,以自主神经兴奋的客观体征为基础,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第二种类型的特点是,更具个体特异性和主观性,而症状本身是非特异的,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等。
(4)患者把症状归于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与自主神经症状相同的系统)。但任何一种类型症状,都无法找到有关器官和系统存在器质性病变的证据。
(5)本病的特征临床相在于以下三方面的结合:明确的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的主观主诉,以及患者坚持将之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
(6)许多患者存在的心理应激或困难和问题。
(7)有时可有生理功能的轻度紊乱,如呃逆、胃肠胀气、过度换气,但这些本身并不影响相应器官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
4.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该障碍主要表现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经过检查未发现相应主诉的躯体病变。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并使社会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