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父母这8种行为,会导致孩子不自信

发布时间:2024-05-15   浏览: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会有各种不自信表现,如果究其根源,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比如:“不听家长话”、“考试成绩差”、“淘气”……这些父母不经意之间,常在孩子耳边唠叨的言语,就会渐渐地让孩子失去信心。


以下8种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容易做错的,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避免,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01

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状态,有这样认知的孩子自然无法树立健康的自尊心。


有一个研究是这样的,国外的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她们会定期来给孤儿们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比平时表现得更为温和。


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


很多家长找各种借口不听孩子说话,年幼孩子的普遍反应是:


“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

“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对孩子自尊心造成了伤害。


02

破坏性批评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


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的是他的行为,孩子就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反之,这个作用力如果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这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慢慢就会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


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


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


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


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


对于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讲道理等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了。


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


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03

当众批评他的缺点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


很多家长秉持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的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家长们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尤其是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


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


请检索一下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类似行为:对自己的孩子生气时,尖声叫嚷,咒骂。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闭嘴!让你说话了吗?”、“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


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女儿)!”


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大骂:“如果你不老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试想,有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忍受另一个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对待?


孩子的弱小决定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成年人却不断以爱的名义,固执地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强行约束孩子、伤害孩子。全然不顾成年人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不顾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我们亲手培养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埋怨:“这个孩子他怎么能这样......”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04

不信任孩子


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


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常常表现在对孩子早恋和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很多家长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生理需求的能力。


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很多时候,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往往反倒是和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


05

拿别的孩子比较


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很多家长会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


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


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让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比如常说:“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


06

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


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绝不意味着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


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遗留着负面阴影。


07

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利,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


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的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08

有条件的爱


一个人有条件地去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家长有条件地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有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


“你这学期当上三好学生,我就给你买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带你去旅游。”

“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

“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就不用回来了!”


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他未来也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


而正是因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成年以后,他很可能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情爱关系,甚至导致婚姻和下一代家庭教育的不幸。


所以,请执握“爱”的权杖的父母,不要滥施你们的权利,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地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公众号:自主学习网,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父母如何成为青春期孩子的“神助攻”
下一篇:家长每天6个“一分钟”,成为孩子最好的导师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